微信交易平臺存在什么法律風險?
【標簽】消費者權益|微信
更新時間:2020-07-09
核心提示:目前微信對于以企業名義申請的公眾賬號要求先經過工商等第三方資格認證;但對于個人申請的公眾賬號,無法進行資格認證。從法律的角度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并沒有為微信集贊營銷模式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具體內容由法律快車編輯為您介紹。
微信交易平臺存在什么法律風險?
國家工商總局在《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本辦法所稱網絡商品交易,是指通過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但《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中的規定比較原則,針對的仍然局限于嚴格意義上的傳統買賣或者服務行為,微信點贊、微信交易等類似行為還無法納入其中,難以適用。
從法律的角度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并沒有為微信集贊營銷模式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另外,由于微信賬號的虛擬性、臨時性等特點,微信平臺營銷商也不可能辦理相應的工商注冊手續,反而可以隨意刪除其發布的信息,并不符合市場秩序管理的要求。
微信交易存在諸多法律風險
通過微信平臺發展電子商務,,包括電商身份認證、工商注冊、網絡虛擬空間租用或登記備案、信用評價等等,才能保證交易的安全。但是,微信作為一種私人交流工具,在設計和運作中并不具備上述發展電子商務的因素,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和交易風險。
(一)在商品展示環節
微信集贊交易平臺并不能對商品信息進行充分的披露和展示,朋友圈中的商品或服務推廣消息,一般不會顯示銷售額、商品價格,缺少購買者信用評價和對貨物質量的評價,甚至不會列出商品的尺碼、顏色、月銷量、評分、商品詳情、成交記錄等。消費者無法通過微信平臺提供的信息充分了解商品和服務,消費者的知情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這與已經發展成熟的淘寶交易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二)在商品交易環節
一些賣家利用微信推銷產品或服務,無休止地騷擾用戶。甚至有些賣家利用微信平臺,誘導使用其他合法網絡交易平臺的消費者,脫離原有網站中的安全支付系統,使消費者面臨巨大的安全風險。如在微信里進行交易,常被要求先付款再出貨,。
(三)在退貨環節
消費者面臨更大的風險。微信買賣糾紛雖可借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來解決,而且法律賦予了消費者“無理由退貨”的權力。但由于微信生意圈是基于信任而存在的熟人消費圈,在買賣過程中,往往沒有確定契約關系的買賣合同,很多應用程序不具備有效的實名制認證功能,在這種平臺上進行買賣行為,相當于處在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真空地帶,一旦出現糾紛,。而且微信平臺設計本身缺乏相應的銷售申訴體系,消費者受到欺詐后投訴求助也比較困難。
熱門文章
-
07-11 0
-
05-05 0
-
10-12 1
-
01-16 0
-
01-19 0
-
12-09 1
-
03-15 2
-
07-16 2
-
09-30 1
-
04-13 0
相關經驗
-
01-15 0
-
06-04 0
-
06-26 1
-
04-22 0
-
01-26 0
-
02-16 1
-
05-04 0
-
10-12 1
-
11-20 1
-
12-03 0